新河城外有座披云山,山上树木茂密,岩石险峻。当年,戚夫人曾带领女兵在这里智歼倭寇。
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出海与倭寇作战,戚夫人率领女兵和新河百姓给前线运送粮食物资。大家忙碌了一天,回到新河城下的时候,已是二更时分了。只见城中火光冲天,鸡飞狗叫,老的少的哭呀喊呀,四处逃散。原来,一股倭寇得知戚家军已经出海作战,连夜偷袭新河城,正在进行抢掠屠杀。
戚夫人非常气愤,立刻传令,在城外扎营。她找了几个当地百姓了解情况,得知这股倭寇约有千余人,可是她身边的女兵只有二百多人,怎么办呢?她想:要歼灭这股倭寇,光靠勇敢还不行,得想个妙计才好。
正想着,忽见火光中一头小牛逃命似的冲出城来,两个倭寇在后边追赶。戚夫人怒上心头,一招手,几个女兵从暗处猛扑过去,手起刀落,把倭寇劈死,夺回了小牛。城中大批倭兵,还在烧杀抢掠,十分疯狂。戚夫人计上心来,悄悄集合全部女兵,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
倭兵正在烧得痛快,抢得高兴,忽听得城外的披云山上传来姑娘们“杀倭寇啊”的喊声,接着响起了“冬冬冬”的战鼓声。
倭首一听乐开了花,说:“怪不得城中的花姑娘一个都不见了,原来是逃到山上去啦。”立刻“嘟嘟嘟嘟”地鸣号几声,集合了全部倭兵。倭首把倭刀一挥,说:“去!上山抓花姑娘!”倭兵连忙点起火把,匆匆出了城,直奔披云山来。
披云山顶的战鼓还是“冬冬”地擂个不停。倭首侧耳听准了方向,咧着嘴指着前边喊道:“花姑娘在那边树丛中,快,快往那边包抄!”倭兵立刻分为四路冲上去,紧紧包围了松树林。
这时,天已经蒙蒙亮。倭兵冲进松树林搜索,哪有一个花姑娘的影子!只见一棵大松树上竖绑着一头小牛,牛的两只后脚各缚着一根鼓锤,鼓锤下摆着一个大鼓,那小牛一挣扎,后脚便“冬冬冬”地擂起鼓来。
倭首见花姑娘跑了,小牛在擂鼓,勃然大怒,追上去用刀猛砍。,小牛疼得发了狂,双脚更是乱踩,“冬冬冬冬……”战鼓擂得越发响了。
埋伏在松林前草丛中的戚夫人,见倭兵都被引进伏击圈,便引弓对准倭首“嗖”地一箭,倭首大叫一声,倒在地上。
戚夫人大喊:“杀啊”埋伏在松林四周的女兵一齐包围上来。倭兵见头领已死,大惊失色,争着逃命,但怎能逃得了戚夫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女兵们四面夹击,刀枪齐举,勇猛非常,直杀得倭兵鬼哭狼嚎。这股倭寇,很快被全部消灭。
当地百姓杯念这位机智勇敢的戚夫人,后来,在披云山上建起了一座戚夫人庙。
明嘉靖四十年,戚家军驻扎在太平县境内的新河城。
四月的一天,有一匹快马从北而来,闯入驻地,报道:“有倭寇数千人,夜袭台州府城。太守多次出兵失利,民众生命危急,请戚将军急速发兵救援。”
戚继光一听,怒发冲冠,立刻传令左右,除老弱病残和妇孺外,一律整装出发。
将令一发,急得老将军唐尧臣汗如雨下,忙说:“大兵一走,这座新河小城如何防守得了?!”戚继光听罢,觉得也有点为难。这时,坐在一旁的戚夫人启口道:“将军不必犹豫,唐大伯也无需担心,解救台州府义不容辞,防守新河城有我等在,尽可放心。”接着,她又说:“大伯不要小看我们的力量,一百多老兵,虽已年老体弱,但都是能征惯战之士;二百多家眷,虽多属女流,但姐妹们年轻敢为,也常习武艺。此外还有八十多名乡兵团勇,个个勇强力壮,训练已久。尤为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赤诚报国之心,哪怕倭寇乌合之众。”
戚继光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那么,守城之事全仗夫人和众位将士乡亲了。不过,若有情况,只宜坚守,不可造次,待我解了府城之危,马上回师。”说毕,他把守城的将令交给了夫人,亲自带领精兵向府城去了。
戚夫人看主力已经去远,便立即唤老将唐尧臣、乡团首领胡守仁、姐妹营领队刘珠等共同商议。先准备好火炮火铳、强弓羽箭,分头把守四门,并于金(金鸡山)、鼓(鼓山)、旗(旗山)、牛(牛山)上派人晾望。还特地命令刘珠,叫姐妹们脱卸红妆,改换戎衣,埋伏城墙之内,不可大声说话。
两夜无话。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戚夫人亲自巡视到南门,登上金鸡山,远望披云山下有一群黑影在蠕动。她立刻断定,这是倭寇夜间偷袭,随即传令守城将士:军民埋伏待令。
这班倭寇偷偷爬到城下,见城上没有一点动静,以为守城将士已经困熟,立即爬上城来。突然,戚夫人剑挑响铃, “当啷”一声,顷刻间火炮“隆隆”,火铳“轰轰”,羽箭“嗖嗖”,齐向黑影射去。爬城的倭兵全都成了“倒栽葱”,幸运的慌忙逃跑了。
首战告捷。戚夫人一面再作战斗准备,一面写信向台州报捷,并在信中告诉戚继光:“倭寇可能还会继续犯境。”再说倭寇吃了亏,贼心不死。倭首心想:逃跑时,戚家军为啥不来追赶?城内一定是兵力单薄。次日二更,又带着二三千倭兵,摇旗呐喊来攻城。
戚夫人早已料到倭寇会卷土重来。她一面叫唐尧臣带兵先埋伏在披云山上,一面令全体女兵隐伏在城内待命,自己日夜巡查。眼看倭兵已接近城河了,一声炮响,天崩地裂。她领兵与胡守仁的乡勇冲出城来与倭寇刺杀。正杀得起劲,忽见敌后一阵乱。原来唐尧臣闻炮声领兵从披云山上直奔下来,冲进敌阵横刀乱砍,再加城上老兵呐喊助威,一时弄得倭寇昏头转向,虚实难分,只好夺路逃命。这时,刘珠等女将士看到倭寇的狼狈相,竟忘了自已是女扮男装,大声呼喊:“冲呀!杀呀!”不料这一声喊,差点惹出祸来。
原来,那个老奸巨滑的倭首在慌乱中听出了女孩子的声音。
倭寇像潮水般向前涌。就在这紧急关头,忽然阵后骚动,顷刻大乱。戚夫人一看,不远处一面“戚”字大旗迎风招展,一彪人马疾驰而来。原来戚继光解了台州府城之围后,立即回师新河。
战斗胜利结束了,乡亲们纷纷送肉送酒来慰问戚家军。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守卫新河城,第一功应归戚夫人!”
有一次,戚继光得到消息,有两千多名倭寇,乘着五十多只船,正从松门湾的披山洋上驶来,想从上马地段登岸抢掠。戚继光当即召集部下将领,商量歼灭倭寇的办法。将领们都说:“我们初到台州,只有陆军,没有水师,只要能守住海岸,不让倭寇登陆就好。”
戚继光摇摇头说:“不全歼倭贼,就留下祸根。我们的海岸线长,倭贼不从这里登陆,也会偷偷从别处上来的。我看应当把他们引上岸来,一举歼灭。”
说着,戚继光打开地图,一边看,一边想。过了一会儿,他忽然笑着说:“今天就把这股倭寇全部消灭在水桶岙!”
水桶岙原来是海边的一个小岛,离上马只有三里左右,中间隔着浅滩,海涂泥泞,进退很不方便。将士们都不明白戚将军为什么要选定这个地方消灭倭寇。
戚继光了解到将士们的心情,便叫他们附耳过来,一五一十地把计划说给他们听了,大家都拍手称妙。
戚继光立刻传令:住在上马和水桶岙的百姓,一律暂避内地,坚壁清野。他还特地派出士兵帮助老百姓转移,并嘱咐去水桶岙的士兵说,出岛时都把鞋子捆在脚底,倒穿着走,沿途再丢些米粒。这样一踩,海涂上出岛的脚印,就变成进岛的脚印了,
这天下午,两千多名倭寇果然在上马?白船登陆。倭兵的肚子饿得慌,倭寇便派探子四处寻找百姓和粮食。
不一会儿,探子报告说,在通往水桶岙的海涂上,发现数千个入岛的脚印,沿途还看到撒下来的米粒。
倭首听了大喜:“原来这帮贼民都带着粮食和钱财逃到水桶岙去了。哈,我就来个瓮中捉鳖吧!”他立刻命令倭兵把水桶岙围得严严密密,等天黑再冲进岛内,让大家抢足吃饱。
天黑了,两千多名倭寇向水桶岙蜂拥而上,岛上却不见一点动静。倭首高喊着冲进岛去,才发觉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空村子。倭首忽然发现中了计,急忙传令退兵,可是为时已晚。只听得一声炮响,喊声震天,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从四面包抄而来,两千多倭寇难以逃脱,死的死,降的降,这批杀人放火的海盗全被戚家军消灭了。
明英宗时,太平还是片潮涨潮退的海滩荒野。靠西北面的山边,住着蔡、金、陈、王、赵等几家大族,人口不过几千。
这年四月初九,莞渭、横峰、琛山三乡的明朝守将萧仁茂,同时接到两封信。拆开家书一看,心里乐滋滋的。原来是他妻子在四月初三生下一子,叫他回家见见儿子,给小儿起个名字。可拆开第二封信,却是军情警报,里面说:“处州府守将抗倭阵亡,府城沦陷,百姓遭殃……”看罢,萧将军想,我虽不是主将,可不能只想自己,丢下百姓不管。他当即拿起笔来写道:“军务紧急,待儿满月,有便即来。”就这样一封回书,把看望儿子的事搁在一边了。萧仁茂组织三乡团勇,日夜练武,准备随时打击倭寇。
十天、二十天过去了,不觉到了四月三十日,萧将军正和士卒们指画着东海的雾天,突然有人说:“将军,你的公子快满月啦,不回家去看看?”众人都说:“这里离家只有五十多里路,三天就可以来回,将军快去吧!”萧将军听了,决定五月初二动身,初四便返回。
却说在家的萧夫人,收到丈夫的回信后,日夜盼望,总算盼到了五月初一。这夜,她在灯前抱着婴儿笑,掐掐指头,萧仁茂近日即能回家。突然,外面响起了几阵狗叫。她对孩子说:“听见了么,狗叫了,你的阿爸要来了!”谁知话刚说完,门外便又响起了“嘭嘭嘭”的敲门声。萧夫人吓了一跳,只见闯进来两个倭寇,手持钢刀,相貌凶狠,不由分说,夺去孩子,就是一刀。萧夫人见倭寇杀死了小官人,忿恨极了,扭住倭寇的手狠狠地咬,痛得他“哇哇”地叫,对准萧夫人的胸,又是一刀。可怜萧夫人母子俩惨遭杀害。隔壁的伯公听见声音,从壁缝中一瞧,说声不好,忙脱身逃出村子去报告。
五月初二那天,萧将军军营外非常热闹,父老乡亲们特地来为他送行。不料就在这时,横峰海口远处有几只木帆船顺流而入,靠近莞渭的岩龙屿埠头停下。只见上来的人,全是杀人杀得红眼的倭寇。刹那间,火光四起,哭声连天。萧将军立即改变回家的主意,率兵奋力阻击敌人,掩护百姓逃生。萧将军带兵退到马鞍桥边,只见那位老伯用沙哑的声音喊他,告诉他一家惨遭不幸的消息。萧将军听此噩耗,恨得将牙咬得“格格”地响,他决心报仇,和倭寇血战到底。萧将军集合了一百多名年轻力壮的战士,全部埋伏到马望头山的乱石岩树林里,伺机杀敌。
登岸的倭寇以为得计,放开胆子过得岸来。谁知刚到马望头村,只见萧将军一声令下,一百多条好汉从树林里、岩洞中冲杀出来,把倭兵截为两段。几船倭寇,有来无去,全被歼灭在沙滩上。萧仁茂不但保护了家乡故土,也给自己妻儿报了仇,他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
有一年,戚继光带领军队来到新河一带,刚扎下营,他就传令做好打击倭寇的各种准备工作。
几天后,倭寇的船队果然杀气腾腾地闯进了新河港湾。戚继光探得这批倭寇为了防止被包抄,带了不少箭,明军的船队无法靠近。于是,他便命令沿海军民,先把倭船包围在港中,然后对将领们讲了一个不损一兵一卒,全歼敌人的计策,将领们听了都拍手叫好。
戚继光吩咐士兵们到百姓家去借尿壶,说是消灭倭寇用。百姓们听了都很奇怪,但是大家相信戚将军的神机妙算,纷纷拿出了尿壶。戚继光命令士兵把尿壶的口都用木塞塞好,当作士兵的“脑袋”,游向敌船。可是尿壶数目有限,离“发兵人数”还差很远。大家把这件事告诉了戚继光,戚继光一想,如今正值夏天,户户农家都有南瓜,于是就吩咐手下人找来许许多多的南瓜当“兵”。
当夜三更,海上起了大雾,倭寇龟缩在船上,十分害怕。戚继光叫部下猛擂战鼓,高喊“冲啊!杀啊!”倭首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抬头一看,只见一排戚家军只露出脑袋游了过来,连忙命令倭徒们赶快放箭。船上的所有倭寇引弓搭箭,“嗖嗖”地射向海面涌过来的戚家军。尽管箭如雨下,可是海面那些戚家军的“脑袋”怎么也打不烂,一漂一漂地汇成黑压压的一片。
倭首举起指挥刀,声嘶力竭地喊:“快射,快射!统统地射!”船上倭寇拼老命地射箭也没有用。倭寇觉得奇怪,骂了起来:“妈的,天下竞有这么硬的头皮!”恶狠狠地举起倭刀,对准游近船边的一个戚家军的“脑袋”猛砍过去。只听得“当啷”一声。他吃了一惊,伸手捞起一看,啊!原来是一只尿壶,被刀砍掉了一个尿壶嘴呢!倭首知道中了计,再仔细一看,还有不少是南瓜。于是连忙高喊道:“别射箭了,别射箭了!是尿壶,不是戚家军!”倭寇忙住手,可是船上的箭差不多射完了!
天刚亮,大雾渐渐散去。这时海面上又金鼓齐鸣,戚家军真的发起了冲锋。船上的倭寇早已弄得精疲力尽,又没了箭,只好乖乖地举起双手做了俘虏。
新河一带的百姓听说戚家军又大获全胜,都乐开了花,他们把这次战斗叫做尿壶阵。
那年,倭寇偷偷从海口上岸,不声不响地直袭太平城。等到发现,倭寇已兵临城下,城中一时人心惶惶。
县令与民众领袖也都忧心如焚。战,兵力相差悬殊;退,已四面被围;守,人心浮动。怎么办呢?大家都在苦想计策。这时,有个人突然拍了一掌,面露喜色。大家一见,忙问有何良策。他和大家低声细谈了几句,一时大家都高兴起来。
当夜,城里一边加强防守,一边在西门的关帝庙内召集青壮年参拜关圣帝。大家一进门,只见院内原来那株枝叶茂盛的大樟树已经光秃秃。现在不是换叶的季节,怎么如此模样?正当大家愣在那里,领头的站出来说:“各位兄弟,昨夜关帝托梦于我,念我生灵涂炭之苦,特将树叶化为战刀以资军用,到杀倭之时还要助我们一阵呢!这次定能杀退倭寇,保我百姓安全。望大家在关帝前立誓,以表决心。”大家一听,顷刻士气大振。这群青壮骁勇,一队去换守城的军士,两队去增加南门、东门的防守力量,并约定,如闻西门有喊杀之声,即开城门杀出。换下的士兵记好暗号,从倭寇兵力较弱的小西门偷偷地追下城去,一声呐喊冲入敌阵。倭寇因围攻多日而麻痹大意,做梦也没想到城里会冲杀出兵来,不知虚实,仓促应战。倭寇在西门乱了阵脚,都向南门出海口逃窜。这一下又冲动了南门。南门守城的军民见倭兵大乱,也便杀出城来,内外夹攻,杀得倭寇丢盔弃甲,一路败逃。
解围之后,有个丹青妙手画了一幅高丈二、阔二丈的《太平抗倭图》来纪念这次杀倭的胜利。这幅画原来悬挂在关帝庙里,现在已经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了。
新河南海塘有条木城河。说起木城河,还要讲到戚家军。
戚继光镇守台州的时候,张元勋紧跟着他。张元勋生得体粗头大,力气过人,每次作战总是一马当先,深得戚继光的器重。一日,探兵报告大批倭寇登岸,向新河迸发。戚继光和张元勋立刻骑马到新河城外察看地形,在披云、撮屿各山顶新增了烽火台。
戚继光命令张元勋带一彪人马到小港下南海塘一带分散活动,日里帮助百姓种田,夜里操练、打拳,另外又派了一支人马埋伏在小港下北海塘一带。北海塘芦苇、杂草多,一片海滩泥涂,人马十分难走。小港下有个20来户人家的小埠头,南北东三面都是海涂,潮涨时一片汪洋,潮退时一片泥涂。戚继光领兵埋伏在小港下,又派出一支精兵,驻守在离小港下东南三里的后港,日夜吹吹打打,演戏庆丰收,摆下迷魂阵,只等倭寇上岸进“篱”。
倭寇眼见新谷登场,就趁八月十六大水潮偷偷摸摸开进金清港,直逼小港下埠头,争着上岸抢劫。戚继光见倭寇中计,立即在辕门放起三声号炮。戚家军从四面八方杀出,如天兵神将降临,把小港下围得像个铁桶。北海塘埋伏的人马听到炮声,立刻把芦苇浇上油,点起火。霎时,火随风势烧满天,整个港头成为一片火海,连海水都映红了。后港的伏兵也冲杀过来。倭寇知道中计,急忙向小港下逃去,想上船逃命,但是退路已经被戚继光的兵马截断了,船只也被戚家军烧光。倭寇只好拼死向南海塘一带突围。
再说张元勋听得倭寇上岸的消息,立即传令军民,火速在海塘下构筑木城墙。百姓扛树的扛树,背板的背板,穿梭似的把木料送到海塘头。士兵们打桩的打桩,钉板的钉板,连夜在海塘下筑起一道坚固的木城墙。城头“戚”字大旗迎风飘扬,银枪闪闪发光,真像一座铜墙铁壁。
倭寇晕头转向地跑了一夜,逃到海塘堤下的泥涂头时,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已亮了。抬头一看,吓得目瞪口呆。海塘长堤上横着一条又高又长的木城墙,城头刀枪林立,气势森严。后边,戚家军已经追杀上来,海潮也已开始上涨,再不夺路逃跑,不做刀下鬼,也做海底鳖。倭寇狗急跳墙,硬着头皮来攻城,还没冲到城下,城上一阵乱箭,倭尸便横满了海涂。连攻三次,连败三次,倭首思来想去,毫无办法,拔刀自尽了。那班喽罗见头目已死,树倒猢狲散,都跪在木城下投降了。从此,那条河就被人们称为木城河。
戚继光带兵来到新河,老百姓都纷纷来投军。一天,大营里走来三个后生,都说要求参加戚家军。没一会儿,只见里面走出一个身材魁梧、英武健壮的大汉,设酒菜热情地招待他们。酒过三巡,那大汉突然从裤腿里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尖刀来,“嘭”的一声插入桌面,怒目圆睁道:“都给我拿下砍了!”门外一声呐喊,立刻冲进来数十名持洋枪的“倭寇”。
这时,只见一个来投军的后生吓得发抖,“扑”的一声跪下求饶;另一个站着,两眼圆睁;还有一个猛地操起板凳,拉开架势,与“倭寇”狠狠地拼杀起来。斗了一阵,那大汉忽然高声喝道:“住手!”那些“倭寇”霎时全放下了武器。大汉随即回身,宣布说:“录取刚才拼命搏斗的那个为部将,两眼圆睁的那个为兵勇,扑在地上讨饶的那个,还是请返回老家去吧!”三个后生一下子全都呆住了。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戚继光对他们胆魄的一场考试,而主考——那个大汉,便是戚继光自己,那些“倭寇”都是些士兵装扮的。
那个勇敢拼杀的好后生,后来果然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立下了不朽战功,他便是养鸭出身的贫苦农民张元勋。
南宋时,太平大溪有一个土皇帝叫解鲸。他自从得中解元后,更加横行乡里。他家门前有座马鞍岗,岗上有一片山场,是平民江吉祥家的祖传产业。解鲸仗势欺人,硬要江吉祥把这块山廉价卖给他。江吉祥不肯,解鲸就串通亲戚县丞郑某,以“讹诈图赖”的罪名,把江吉祥打得死去活来,差点丧命。江吉祥为此倾家荡产,向台州知府连连呈状喊冤。知府也畏解鲸三分,就委托戴复古办理此案。
戴复古带着十个衙役来到大溪。他把衙役安顿在客栈里,独自一人来到马鞍岗详细察看山场。他见岗上有一座坟墓,坟前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解云美处士之墓,孝男解鲸泣血顿首”等字。细看这丘坟,的确是几十年以前做的,而坟碑又好像是新的,心里好生奇怪。
离坟不远,住着一个药农,戴复古便向他了解。药农说:“这是江吉祥之父江郎的坟墓。解鲸为了霸占此山,几个月前,竞把江郎的坟碑丢到大溪水潭里,换上这块新碑,作为祖坟。”戴复古听后,立即回到客栈,和衙役一起在大溪水潭里把江郎的坟碑捞了上来。
第二天,戴复古借游山为名,差衙役请解鲸前来作伴。过溪时,戴复古问解鲸道:“此水源头出自何处?”
解鲸答道:“此水是从方岩山羊角洞流下来的。”
戴复古一听,笑着说:“游山寡兴,我出一上联,请解元公对对,以助游兴如何?”解鲸自命不凡,说道:“好吧!”戴复古道:“羊角水,难解解解元之渴。”解鲸听出戴复古话里有话,心一惊,嗫嗫嚅嚅,竟对不出下联来。
不一会儿,二人来到马鞍岗坟墓前。戴复古问道:“这就是令尊的坟吗?”解鲸点点头。戴复古说:“解元公经过坟前,为何无动于衷呢?”解鲸听了,又是一惊,立即装出十分伤心的样子,跪在坟前,“剥啄剥啄”地拜了几拜。
戴复古觉得可笑又可恨,对解鲸说:“我忽然想起一首诗来,念给你听听好吗?”
解鲸忙点头弯腰说:“愿洗耳恭听。”戴复古高声吟道:
处处青山有主人,山中草木即金银。
新碑高岗坟前立,旧石大溪水底沉。
十里鲸吞千里马,百年人有万年心。
可怜最是解公子,跪向江郎认父亲。
吟毕,戴复古脸色一变,喝令衙役:“把这个强占民山的恶棍捆绑起来!”衙役立即动手。解鲸大吃一惊,还想分辩,戴复古又命衙役把解鲸押到大溪,把那块从水底捞出来的江郎的坟碑给他看。
在铁证面前,解鲸不得不低头认罪。戴复古依法加以严办。从此,诗翁擒“鲸”的故事成为后人美谈。
朱元璋新得天下,就以严刑治国。方国珍与朱元璋曾一起起兵反元。朱元璋打卞天下后,方国珍被封为侯。其实朱元璋还忌他三分。方国珍死后,他的子孙全被杀死。戴家是方家的亲戚,这下也都跟着倒霉。戴家很富有,官府对他更加嫉妒,结果为一些小事遭到抄家灭族之灾。当时有一首童谣,一直流传至今。
老鸦叫,相公到。
到何方?到南塘。
塘下戴,好种菜。
菜开花,好种茶。
茶结籽,好种柿。
柿蒂乌,摘个大姑与小姑。
戴家几乎满门抄斩,只剩下两个嫁了的女儿。族中唯一的幸存者叫戴宗浼。他正有事外出,回到家后看到原先雕梁画栋的地方生满了青草,惨不忍睹,写了一首诗,说:“无人到此不心灰,况我情亲更可哀。悄悄悲风生网榇,悠悠恨水浇楼台。垣墙积雨生青草,石壁逢考上绿苔,满眼凄凉禁不得,惟动天道有阳回。”从此塘下戴就衰败了。
元朝末年,黄岩出了一个农民起义首领方国珍。
塘下戴氏一族,到元朝末年,已是几代做官,府第十分考究,有楼台亭阁和大花园,小桥流水,回廊曲折。过去戴家仅有踩壳用的小船,如今拥有数艘可出远洋的大船,家中还有丫环、书童,可算是远近闻名的豪门贵族了。
有天中午,戴家主人正在午睡。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光闪闪,雷声大作,顷刻间从云端滚出一条乌龙。大乌龙直扑戴家,先是在戴家上空盘旋了几圈,接着又在戴家回廊间盘旋了起来,震得戴家房屋摇晃直响。主人一下子惊醒,原来是场梦。戴家主人好生奇怪,揉了揉惺忪睡眼,起身到家里各处察看。说来也巧,就在那梦境中的回廊里,竞碰上了等候好久的农民方国珍,他是来塘下向戴家借大桅木造船,准备下海贩运鱼盐的。戴家主人回想起刚才的梦,大为惊奇,立即礼邀方国珍到大厅中坐,还命家人热情招待。当方国珍提出要借大桅木时,戴家主人欣然应允。在叙谈中,当得知方国珍的爱子尚未娶亲时,还把女儿许配给方家。从此,戴方两家成了亲家。
王秀才有四个儿子,已娶了三房媳妇,他总嫌这三个儿媳不够聪明,常要试她们一试。
这天,王秀才把儿媳都召集到面前,吩咐说:“今日你们三人各回娘家探亲,限三天回来,每人带一件礼物来见我。”
三人问:“什么礼物?公公明讲。”王秀才说:“老大是纸包火,老二是纸包水,老三是纸包风。去吧,办不到就别进我家门。”
三妯娌上路了,在半路凉亭分手时,约定三日后回来,不管有无礼物,在此会齐。
转眼三天过去,三妯娌双手空空来到凉亭,公公的礼物无着落,急得互相抱头大哭。
这时,一位下地送饭的姑娘走进凉亭,见三位妇人在哭,便上前去劝道:“三位嫂嫂这样伤心,有什么难事快说来听听,或许我能帮助出点主意。”三妯娌就把事情细说了一遍。姑娘一听,在她们耳边各说了两个字,她们随即道谢,各自分头准备。原来,这三件礼物是:纸灯、纸伞、纸扇。
秀才见儿媳们献上这三件礼物,很满意,连连夸赞。三个儿媳也满面挂笑暗自得意。后来,她们无意中露了真情。王秀才得知邻村有这样一位聪明的姑娘,就用重礼托媒去说亲,把她娶作第四房媳妇。
姑娘名叫聪儿,过门后,王秀才乐得有点飘飘然。秀才门第独家独院,面对大路,他就在朝南的大门上写了五个大字:“凡事不求人。”
一天,有位知府大人经过门前,看到台门头这几个大字,马上停轿。秀才忙迎出来,知府恶狠狠地对王秀才说:“你家好大的口气呀!凡事不求人,当今皇上也难做到。这样吧,限你三天给我办好三件事,办好了,万事大吉,办不好,按欺君大罪处治。”
几句话把王秀才吓得话不成句:“请大人……大人明示,小可尽力……尽力而为。”知府说:“第一件事,用布做一顶漫天帐;第二件事,做一个南山那么大的馒头;第三件事,掘一口井,直通龙宫。听着,限期三天。”说毕,打轿回府去了。
王秀才急得昏倒在地.,经家人抢救才醒过来。他后悔不该在台门头写这几个字。这时,聪儿过来劝他说:“请公公安心回房休息,这三件事就让媳妇来办吧!”
限期到了,知府大人带着一帮人马,耀武扬威地闯进门来,往堂上一坐:“怎么不见王秀才?”只见聪儿上前说:“回禀大人,我公公病了,大人有何吩咐,小女子我愿代为效劳。”知府说:“好,交出漫天帐、馒头、水井来。”
聪明儿随手拿出一把尺、一杆秤对知府说:“凡事都要有个划算。老话说‘量体栽衣,量米下镬”,大人办事也不例外。先请大人把天量一量,做一顶漫天帐要多少布,再把南山称一称多少重,该多少粉做馒头?”几句话问得知府接不上话。聪儿接着说:“这两件事,如果大人觉得为难,可以暂时缓一缓。第三件事是掘水井,我家后院倒有口现成的,深不见底。说来也巧,昨夜我梦见东海龙王来过,叫小女子向大人传个口信,龙王爷请大人到龙宫赴宴。我家水井直通龙宫,可以从这里进去。机会难得,大人请吧!”
知府听到这里,站起身说:“多谢龙王爷盛情,卑职改日下拜!”说罢,一溜烟跑了。
清康熙初年,长屿有个小孩叫李匡邦,10岁就参加了台州府试。主考官是台州太守,见他生得眉清目秀,聪明可爱,很是喜欢。只因李匡邦身材瘦小,稚气未退,怕他胸无才学,一旦应试不中,意志消沉。于是,决定先试试他的才能。
太守派人拿出一个半红半青的桃子来送给他,命他对课,课题是:
半边红似佳人脸。
李匡邦见太守拿桃子,态度和蔼,便爽朗地回答遭:
一片青如太守心。
太守领会了他句中之意,心里十分高兴,也有了底,就放心让他参加了考试。由于李匡邦不断努力,后来终于考中了进士。
林蓝从小勤学苦练,练得一手好画,是清代浙东一带的有名画家。
一年夏天,林蓝游学杭州,来到西子湖畔的孤山边。抬头忽见一间毛笔店,店堂上高挂着一幅堂轴。那幅轴很大,虽已裱好,但还没宇画。轴两旁配着一副对联:
世间名笔唯吾店,天下才人少画家。
“嗯,好大的口气!”林蓝看后暗想:那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竟这样小看人。今日我倒要为天下的画家们争口气,非叫他亲自摘下这幅对联不可!于是便慢慢走进店堂,拿了一把椅子在当中坐定。
店老板忽见一个身穿雪白竹布长衫的年轻书生进店高坐,连忙笑脸相迎,问道:“先生是来买笔的?”
“不是。”林蓝笑着答道。
“那么您是来游览名胜,吟诗作画的?”
“也不是。”
老板一连听了两个“不是”,心想:他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林蓝瞧老板发了呆,把衫袖一拂说:“西湖景物正待描,只可惜你店里卖的笔欠好!哪里有什么好买和好画的东西呀!”
老板听了这番话,两只小眼珠骨碌碌转了两转后,便皮笑肉不笑地说:“听先生话,想必有大才。小店堂上这幅空轴子不很宽大——长只有三丈,宽也只有二十尺,挂着整整有三年了,无人敢来动笔。今日还是有劳先生动笔,为小店增光添色。”
林蓝听出其意,微微一笑,说:“既不嫌弃,便当从命。就请你赶快取下,让我试试看吧!”
老板连忙扛来扶梯,爬到壁顶,取下空轴,整整地摊了一地。这时,店堂外边渐渐走来了一些看热闹的人。老板暗忖:且看你这小后生有多少手段,从哪里下手。画得不好的话,哼,我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
林蓝见轴已铺好,便连连叫磨墨。老板心底里虽压着一肚子火气,可是嘴上却装着一叫一应。磨了半晌,早已是两手发酸,热汗淋淋,两大碗清水,好不容易才磨了一半。他手端一大碗墨汁,问:“不知先生作画要用哪号笔?”
“笔?”林蓝听了哈哈大笑说:“也好,你把店堂里的笔统统取来,先让我看看吧!”
店堂外面看热闹的人愈来愈多了。老板不敢怠慢,急忙扛来了几大捆笔,有羊毫、狼毫、鸡毫笔,有杭州、苏州、湖州笔,有中号、大号、特号笔……满满地摊了一柜台。林蓝只是冷冷地瞥了一眼,用手轻轻一撂,说:“这些笔又小又糟,我今日全都用不上它!”这话不打紧,可把那老板急出一身的冷汗,心里有苦说不出:哎哟!我再到哪儿去寻找好笔呢?这个招牌今番怕要敲!
店堂外面看热闹的人已挤得水都流不出。且看林蓝,这时不慌不忙地上前半步,蓦地把右袖往下一垂,再“呼”的一声向上一抓,一片雪白的竹布袖筒先朝清水碗里一泡,然后往墨黑的碗里猛地一卷,便趴到空轴上挥写起来。只见他手舞龙蛇,纸落云烟,横涂直抹,墨分五色,片刻挥成,便飘然而去。
老板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等他清醒过来时,才发现那幅堂轴早已画好。挂到壁上一看,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深幽幽的一个直洞,巧灵灵几个横孔。在石的顶端还长着两株修长的小毛竹哩,真是一幅绝妙的《新篁卧石图》。
站在店外看热闹的人齐齐喝了声彩。这时,人群里有人忽然高声嚷道:“世间才子太平有,天下名毫此店无!”这一嚷,嚷得大家全都笑了。林蓝衣袖画画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整个杭城。从此,杭城的老板们谁也不敢再往自己的店堂上悬挂空轴了!
清光绪年间,名画家蒲华从秀水来到太平,住在新河三官堂。他一进堂门,见壁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幅很长的画屏。那梅花,疏影横斜,刚劲有力,那翠竹,风韵潇洒,笔墨淋漓。至于那兰花、菊花,画得更不用说了,飞来几只蜜蜂、蝴蝶,都不停地往画屏上叮。
“这画出自何人之手?”蒲华忙问。小沙弥答道:“林蓝!”只听“扑通”一声,蒲华伏地便拜。从此,蒲华一连几个月都闭门不出,呆在三官堂那间小屋里,天天对着画屏临摹,他的书画也愈来愈精。
初夏,天气渐暖。一天,蒲华便衣小帽出去,回转时想顺便剃个头。剃完头付钱时,他一摸衣兜,发现忘记了带钱。蒲华横讲直说,剃头师傅就是不让他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便唤借文房四宝一用。剃头师傅想:付不出剃头钱,却向我借笔墨,怕是他要写欠条画花押吧?也好,待我借来给他,看他怎么写。只见蒲华接过笔,饱蘸了墨,横涂竖抹,不消片刻,就画了幅刚劲挺拔的墨竹图。画毕,把笔一搁,对剃头师傅说:“请把它挂到剃头店的门口去吧!谁人想买,那钱就算我付给你的剃头钱了!”剃头的师傅接过画,心里虽然担心没有人买,但这时也只好先放走了蒲华。
不到一刻,剃头店前忽然吵吵嚷嚷,剃头师傅赶忙出门来看。只见几个商客争得面红耳赤,他们都愿出高价买画。一个高个子抢得快,丢下一锭银子便走,其他人则气得两眼翻白。这时剃头师傅才知道,蒲华的字画不寻常。
从此,蒲华出名了,他的画后来竟传到了日本国。
明朝光景,长屿有个李公,平日好行善。一天夜里,他坐在地头乘风凉。到了半夜时光,天空中突然出现一只很大的火球,照得半边天都通红的。这火球慢慢就飘落在肖村方向。李公看了后说:“肖村不知哪家要遭殃,让天火烧了。”到了第二天,他赶紧在自家的米仓里量了两斗米,带了五块银洋,到肖村去救济灾户。
李公到了肖村,一打听,都说肖村昨晚没有人遭火灾。有的说,只是昨天半夜光景,半山上的宋家生了个孩子。李公觉得奇怪,就来到生孩子的人家,发现这户人家生活非常困难,连一口炒米饭都没有备办过。李公就把两斗大米和五块银洋留给宋家。姓宋的肖村人在孩子满月后来到长屿谢李公,直说自家穷没什么东西好谢,仅表示点心意。李公说:“你有七个儿子,你就把这个小儿子继拜给我,做我的干儿子吧!”肖村人满口答应。就这样,两家结成了亲戚。
后来,宋家这个儿子一直住在李公家里,由李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改姓为李名匡。李匡读书奋发上进,不久就中了举人。接着到京城做官,结识了许多官员。当时温岭人谢铎当了国子监祭酒,也着力培养李匡。后来,李匡被人诬害罢官,降职为一个管城门礼炮的士卒座。有一天,皇上要出城视察,曾经代皇三天的谢铎觉得时机已到,就给李匡精心安排了一番。皇上将近城门时,本当在城门口必须发号炮三冲迎接皇上,但这天,城门上的李匡只发了一冲号炮,第二炮不响,第三炮是哑炮。这时万岁正好到达城门口,只听得一声号炮,不禁脱口而出:“一门天冲。”李匡早有准备,快步跑下城楼,跪在万岁面前说道:“谢万岁!”皇上定心一想,说:“你谢我什么?”李匡说:“我谢万岁封我为一门天宠。”皇上这才想起刚才脱口而出,讲了一句“一门天冲”的话。这时,谢铎在旁忙插嘴说:“万岁!你既已出金口,就封他为‘一门天宠’吧!”皇上觉得有理,也觉自己话已出口不好收回,就让李匡做了一个“一门天宠”的官,也算是平反了。后来,李匡就将皇上所说的“一门天宠”的匾额悬挂在长屿老八份家的大厅堂上显耀家门。
谢铎为李匡平反后,又帮助委派他为安南国使臣。李匡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在安南国结识了皇子,小皇和他交往蛮深。有一年,在李匡的邀请下,安南国小皇来明朝拜访。就在这时,传来安南国老皇谢世的消息。老皇已死,没有封小皇当皇帝,但当时安南国为顺明朝,可以由明朝皇帝到安南国去册封他为皇帝。这时,又正好明朝皇帝也生病,故只好源员代封。皇帝决定派一正使和李匡为副使去安南国。不料在半路上,正使也病故了,李匡副使就充当了正使,单独带着圣旨去安南国册封。后来李匡回转京城,皇上认定李匡有功,追封为正使,并封了侯。那封侯的石碑现在还在老八份藏着呢!
从前,有个姓鲍的匠人,是鲁班的徒弟。他生得精灵,学手艺往往一看就会,所以本领就不亚于他师傅。名师出高徒,鲁班也非常高兴。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路过鲁家。他给鲁班算了算命,说:“鲁班呀!你生活不错,本领算得上天下第一了,可是你徒弟的本领更非同一般,将来可能青出于蓝,远胜过你呢。等他的名气盖过你时,天下就没有你鲁班的名声了。”鲁班听后,便对徒弟说:“你的木工手艺过关了。从今天起,你就可以下山单独做生活了。”姓鲍的匠人没有办法,只好拜别鲁班,自己去找出路。
姓鲍的匠人离开鲁班后,到处为人做工谋生。时光过得很快,他渐渐也上了年纪。因他为人诚实,人家都尊敬他,称他鲍老。
有一年,鲍老来到长屿这个地方,寄居在一户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夫妻俩,待人很和善,家里又很清静,鲍老非常开心。一天,这户人家的男当家人在山中,发现一块宽广平坦的巨岩。他想,如果能将这巨岩凿开取出,倒是可派上大用场的。于是,他拿来了铁凿、榔头,脱了外衣,卷起袖子,使劲干了起来,还唱着号子不停地敲打,一直干到中午才回家。这天,他交代妻子说,你明天就把中饭送到山里来,我一定要把石料像木板一样凿开取出,运到家里来填地。第二天,妻子照着办了。就这样,丈夫干了好多天,妻子也送了好多天的饭。这事被这位房客鲍老发觉了,鲍老觉得主人家凿岩的事很有主见,就想帮助他。他记得自己曾学过一种缩身法,对凿岩有用,就决定教会房东嫂子,好让她去帮助丈夫。
鲍老很快就把缩身法传授给了房东嫂子。房东嫂子还是同往常一样,将饭送到山里。这一天,她趁丈夫吃饭的空隙,根据鲍老的秘诀,念念有词,把身子一缩,就钻进丈夫所打的岩石小洞里去了。她进到岩石小洞中一看,里面很小。她把身子缩得很紧,后来再也进不去了,但却发现了岩石中有裂缝,像是路。她回转出来,把向鲍老学会缩身法能入石探缝的事同丈夫说了,并告诉他:“我再到里面去,哪里有裂缝我就叫一声。你听到我的喊声,就打一个洞。”就这样,丈夫根据妻子的指点,在这块岩石上一共打了好几十个小洞。只听得一声巨响,整块岩石裂开了,成了一块块平整的石板。
后来,长屿几代人经过钻研,推广了采石经验。这石质细腻、板面平正的长屿石板在温黄平原的建筑业中扬名了。老百姓至今仍记着,那是鲍木匠传下来的奇艺。
从前,长屿有一个勤劳的后生头,名叫海生,他得了一种粗头颈的毛病。这天他摇船出海,看着自己的头颈越来越粗,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龙王爷啊龙王爷,你海底宫殿里珍宝无数,有没有治粗头颈的药呢?”
海生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好被海龙王的女儿听到。她说道:“阿哥你不要唉声叹气,我自有妙方治你的病。明天日头升起的时候,你摇船到礁边等我,我送药给你。”
海生还没看清是谁跟他说话,龙女就不见了。他将信将疑地回到家。
第二天,天还没亮,海生就摇着一只小舢板来到礁旁等待。他看到不远处海面冒出个大漩涡,就把船摇过去。一阵水响,龙女冒上来,拿出一颗药丸递给海生。海生接过药丸,比得了宝贝还高兴。他忘了向姑娘道谢,拨动双桨就向岸边摇去。龙女不知为什么,失声一叫:“回来,海生哥,回来!”
海生听见龙女在叫,这才想起:人家好心送药,自己连句道谢的话也没说,太不近情理了。于是拨转船头来到龙女面前。
“谢谢你了,阿妹!”海生红着脸说。
“你用什么东西谢我?”龙女大胆地问。
这下可把海生难住了,他看看船舱,舱里空无一物。摸摸身上,只有一个小铁锚。于是就把小铁锚递给公主:“我没啥东西送阿妹,只有这东西,你要是觉得好玩,就留着吧。”
后来,这事被龙王知道了,他把龙女关在海底岩洞里。
龙女再也不能出来和海生会面了。她挂念海生的粗头颈毛病有没有治好。她解下自己紫色的裙带,把治粗颈病的药粉涂在裙带上,在带头系上海生送给她的玩具铁锚,靠海浪涌涨带到人间。从此,大海就有了海带。百姓们捞来当菜吃,再也不生粗头颈病了。
海带的一端总有一个蜷曲的“脚爪”,这便是海生送给龙女的铁锚化成的。
传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太平镇。他看到太平九龙盘绕,是块出天子的风水宝地,心里又急又妒。后来,他来到长屿铁场,眼见那个地方面临沧海,山缺一角,才放心道:“太平九龙山,可惜长屿铁场无门关,孤家的天下再无忧矣。”
太平有哪许多龙,它们是怎样化作山的?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九条颜色不同的小龙,汇集在县城东南方向的一片水面上炼宝珠。它们围着一颗宝珠,喷水的喷水,淬火的淬火,磨爪的磨爪,抵角的抵角,足足磨炼了三百零三个白天和黑夜,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夜里,才把那颗宝珠磨得金光闪亮。一颗宝珠九条龙,谁都想得到它,好脱掉凡胎变神龙。石井坑的小黄龙手脚快,一口衔走那颗宝珠,就向天庭飞去。晋岙里的白龙、沿坑潭的赤龙都不服气,“呼噜”一声追上去。屏上的青龙,铁场的乌龙,谁也不肯罢休,都说自己的功劳大,都想夺得那颗宝珠。这时,呼风的呼风,作雨的作雨,打雷的打雷,大家闹得不可开交。这群凡龙在半空中你争我夺,那宝珠被抢来夺去,忽然“咕噜”一声,谁也没有抲牢,宝珠骨碌碌地直往下掉。这一下吓得大伙龙鳞倒竖,龙魂四散,只想去抢回宝珠,却没顾到龙角触地,“轰隆”一声震天巨响,把那好端端的铁场门打了一个大缺口。这九条龙,有的吓得连忙逃往东海,剩下的则变作石头化为山。
这一来,沿坑龙少掉了一只角,变为独角龙;泥鳅龙半个身子陷入海涂,半个身子出海面,那样子活像条泥鳅;蛐蟮龙直挺挺地躺在石塘;蚌壳龙慌里慌张逃回里港;横湖桥边还有一条龙,仰着脑袋在对天叹气,人们叫它仰天龙。
当年九龙汇集炼珠的那片水面,现在叫做九龙汇,宝珠落地的那个地方叫做龙珠潭。每年正月十五夜,人们还都汇集来滚龙灯呢!
明朝的时候,新河披云山下要造桥。可是江面水宽流急,造几次倒几次,桥墩就是摆不稳。河底石铺好了,上面一砌石块,这底石又歪了。
一日,人们又商量起造桥来。决定用最大的石块、石桩作基,请最好的老司来筑底。可是桥墩还是摆不稳。大家看天不早了,肚子也饿了,还是明天再铺吧。于是大家洗了手,就在河底吃起麻糍来。这时候,不知从哪个方向走来一个鼻头涕烂潺的讨饭老倌,衣裳破得像狗扒了似的,又烂脚。他拄着拐杖向大家要麻糍。大家正因为桥造不起,肚里十八个不好过,谁高兴理这个讨饭人!可是这讨饭老倌偏偏死叮韧臭⑧不肯走。有个慈心的人说:“给他几双吧,讨饭也是呒办法的。”那老倌接过麻糍,连连道谢,却又不吃,只是把三双麻糍拿在手里抛抛,笑笑。大家看这般情形,都笑他是个十三癫,懒得理他,各自回家了。
第二日一清早,造桥老司来到河边,一看,天大的奇事:六个桥墩稳稳当当立在河底。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我问你,你问我,谁都不晓得是谁造的。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只见住在岸边的一位老人说:“我别的都没有看见,只在昨夜黄昏,有一个讨饭人把三双麻糍掰成六脸,铺在河底。当时以为他疯疯癫癫,是个呆大,却不知道怎么变了桥墩?”听了这番话,大家都说:“还讲什么,昨天这个讨饭老倌一定是仙人!”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只听见云头一阵大笑。大家抬头看去,正是那鼻头涕烂潺的讨饭老倌。大家连忙跪下拜谢。
寺前桥造好了,人们快快活活地走上去,只觉得脚下软绵绵中有弹性,便忖起这桥墩是仙人用麻糍打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