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历史
长屿地区的采石洞窟开凿的准确年代虽无史志文字记载,但通过古代采石的区域社会背景分析,史籍与遗迹考证,和地表测年等历史和科学的考证方法,可以将其历史大概分为五个时期:
一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条石开采初期。长屿地区石矿发展始于1600多年前的魏晋以后,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人口稀少,开采规模不大,只是零星的采石活动开始。至隋唐年间,有大量外来移民到新河一带,长屿地区的农业兴盛,石板石料的开采规模才有所扩大。在双门硐——登明硐一带则已成小规模采石,所采石材以条石为主,少量石板。留下的采石遗址为小型的露天阶坎式及直穴式采坑。
二是宋代的条石与石板开采高峰期。在距今1000年前后的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国家政权中心南移,水利交通、城镇建设的兴起,修筑海堤和水闸工程用石的大量需要,使长屿的石板石料生产终于发展成为统一行业,催生了长屿地区第一个采石高峰期的到来。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埭(堰坝)14座,闸12座,桥5座。他们所用的建筑石材都是长屿地区的角砾凝灰岩。双门硐——登明硐——道源硐一带采石规模较大,所采石料为条石和石板。留下的采石遗址为较大型的露天阶坎式,直穴式采坑和半露天覆钟式采坑。
三是元明时代的零星开采期。宋以后,长屿经济衰退,人丁减少,发展滞缓,在此期间仅有零星开采活动,所采石料主要用于道路和城镇建设。明初,倭寇扰乱沿海,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一带建造70多处城池,长屿石板石料又普遍使用。至明成化年间设置太平县先后稍为好转,境内桥梁已增至79座。
四是清代石板开采高峰期。清康熙以来200多年间,长屿采石活动在丘陵地带全面展开,所采石料为石板和条石,主要用于城镇、寺院、民居、水利、道路建设。留下的采石遗址在半露天覆钟式采坑为主。清代光绪年间,再次开展兴修水利工程。《光绪太平县志》记载,当时有闸27座,桥115座,同时,石雕技术也日臻精湛,留下了大量石窗、石臼、石盆、石碾等石雕作品和生活用具,石材用途拓宽,用量增加。清道光19年(1839)8月,李裕泰创办长屿石矿,有矿工48人,年产石板9116丈。
五是近代和现代高速开采期。民国时期,矿场增加到70多家。民国26年(1937)李鸣涛等52人,以145股集资1450元,开办长屿石料远销使用合作社。民国28年(1939)发展至2000余人,年产石板14.4万块,长屿所产的石板,除本地需求外,还销往临海、黄岩、宁波,更远销东南亚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由于大规模建设用石需求,现代采矿技术融入采石工艺,采掘和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开采速度和规模大幅提高,长屿采石活动高速发展,洞窟采坑迅速向山体内部延伸,形成了恢弘壮观,结构复杂的采坑洞窟群。所采石料以石板为主,留下的采石遗址为平洞连结成链状的井下直穴式,覆钟式采坑。1950年,开采矿山500多亩。1959年改称地方国营长屿石矿。1961年转为县集体企业。1983年,长屿石矿矿井发展到236个,设立温岭县长屿石矿联合公司,从业者达7000多人。80年代初,随着建筑、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建材的更新,石板销售开始滑坡,石料加工兴起,主要产品有条石、块石、石子、石粉、花岗岩板材装饰材料等。1987年,长屿石矿联合公司有矿井150口,年产石板87万丈,销售额达138万元。县石料厂仅加工路面就达148万块。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建筑用材的更新(大都采用砖、水泥制品),石板销售开始滑坡。90年代开始,石材淡出建筑市场,石矿开采规模也随之缩小。采石矿业风光不再,当地石矿工人都纷纷改业,而石矿只得招募外省民工开采。直至现在,开工的石矿已所剩无几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石料机械化加工企业逐渐兴起,主要产品有石条、块石、石子、石粉、石雕坯石及板材装饰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