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桥

      过去的牛桥,本来没有桥,人们来去,全靠渡船。渡船经常沉没,每年都有好些人死在水中。

      当地有个年轻寡妇,守着个儿子,苦度光阴。她的大伯为人吝啬刻薄,却又诡计多端。他对弟媳家中的那张大眠床十分中意,总想把它占为已有。他想出了一条妙计,诱骗侄儿来赌博。那侄几年轻不懂事,十赌九输,欠了他不少钱。他就借口讨还赌账,叫人把那张大眠床抬走了。那寡妇气得眼泪直流,教训儿子不能再赌搏,要靠勤劳过日子,也不要再上当受骗。

      那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果然日夜辛劳,还租种了前村富户的几亩田,日子过得一日胜过一日。有了积蓄,就买了两亩田和一条小牛。自从小牛进门之后,家里事情都很顺利,母子二人商商量量,省吃俭用,家境越来越好。母亲对儿子说:“牛来家顺,我们要养它过老,不要卖掉。”

      有一天,河里的渡船又翻了。母亲和儿子商量要造一座桥,积些公德。决定下来后,就雇工造桥。当地群众感谢寡妇母子,纷纷提议在桥造好开桥那天,请寡妇做开桥人。

      到了开桥那天,开桥人还没动步,只见她家里那条黄牛突然挣断牛绳,冲出门来,直往桥上跑。它一直跑过桥面,到了对岸又跑回来,在桥中央突然投水而死。

      村里人都说这条牛是寡妇的大伯,当年他强行抬走弟媳的大眠床,未过两年就一病身亡。死后投胎为牛,来到侄儿家还债。

      因开桥那天牛先过桥,后来百姓就把这座桥叫做牛桥。


  • 龙山

      新河镇的四周有一座龙山,把新河镇团团围住。

      相传很久以前,新河镇有一位打抲鱼后生,他每日都要到东海去抲鱼。有一天,他摇船驶入远海,突然一阵大风刮起来,把他的船打翻了。他连声大喊“救命”。喊声传到了水晶宫,被东海龙王的小女儿龙琴听到了。她跳出水面,把后生救到一座小岛上。后生脱险了,不知怎样感谢是好。龙琴问:“你家在哪里?我送你回去。”他说:“我家在新河。”龙琴说:“你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睁开。”他就照着这位姑娘说的办。只听耳朵边风声呼呼,一睁眼,到家了!这时候,姑娘要走了,后生拉住龙琴的袖子说:“姑娘,你就留在我这儿吧,我们一起过日子,好吗?”龙琴姑娘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这件事被东海龙王知道了,他非常气愤,翻江倒海,一浪接一浪。海水涌到离新河镇不远的地方,龙琴马上化作了一座大山把新河镇团团围住。龙王没有办法,只好退下潮水。

      新河镇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龙琴,就把龙琴化作的山叫做龙山。


  • 小青龙戏尼姑

      在净明硐西边拱桥上端的溪坑里,有一个比脸盆略小的光滑石洞,传说那是一条小青龙的栖身之所。那石洞深不见底,可通东海。有一个樵夫,将写着自己名字的扁担插入洞内后,竞不知去向,后来却在温西江厦海湾发现。在拱桥下端的溪坑里有片面积较大的岩坡,传说是小青龙经常出没游憩的地方,上面还留有明显的龙爪印,人称龙潭坑。

      溪边有一个尼姑庵,住着三个尼姑,其中一个是年轻徒弟。小尼姑经常在龙洞旁洗晒衣被。谁知当她露天张挂衣被晾晒时,天空就会拉来一块乌云,下起雨来,有时还要打雷。小尼姑心想,俗话说:“雷雨隔堆灰。”她就把衣被晒到另外地方。可她把衣被晒到哪里,雨也就跟到哪里。小尼姑只好把衣被收起,坐在山石阶上发愣:现在不是黄梅天,为啥天气这样阴晴无定。想到这里,抬头看看天上,依旧是红猛日头,没有一点雨意,便高高兴兴地将衣被继续晾晒出去。天知道这一下却招来了倾盆大雨,不仅衣被尽湿,小尼姑一身也淋得像个落汤鸡。如此这般,她至少尝到了十来次苦头。回到庵里,当家师父不知原委,反而埋怨她年少无知,总是拣阴雨天洗晒衣被,弄得夜无被盖,日无衣换。小尼姑满肚委屈,无处申诉,暗地里流泪,夜不成眠。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是否龙洞里的那条小青龙和她开玩笑,越想越真,越想越气。第二天天一亮,小尼姑提了一桶粪便倾倒在龙洞中,出出心头之气。

      那小青龙在洞中,满身被粪便污染,恶臭难闻,便呼风唤雨,冲洗龙身龙洞、。不料风雨一来,连小青龙自己也无法控制,顿时山洪暴发,溪坑里白浪滔天,溪边的尼姑庵也岌岌可危。看到水及台阶,小尼姑慌忙扶着两个老尼姑避至高处,结茅为庵,权作栖身之所。据说这里就是净明硐尼姑庵的前身。

      小青龙经此刺激,也不敢再回龙洞定居,怕小尼姑会再度报复。龙王得知此事,认为是小青龙无赖起衅,不准它回到东海,罚它在龙洞附近及时行雨,普赐甘霖,藉以赎罪。小青龙知错改过,不再胡闹,隐居在石船溪源头,逢旱降雨。从此龙、尼相安无事,和睦如初。


  • 岱石庙的来历

      长屿石梁纂有座岱石庙,庙里供奉的老爷是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董仲舒不是本地人,怎么会到此享受供奉呢,听我从头说起。

      从前,每到初夏,塘岙里家家户户种许多番薯藤秧。每逢集市日,便三五成群把藤秧送到市上去卖。那一日,八个山民捆着秧撑船到集市上去卖。这时刚好天旱,太阳火灼灼的,藤秧无法下种,到市散也无人问津。八个人只好留宿黄岩,等第二天再去卖。山民家里都比较穷,无钱住店,商量后,留一人管藤秧,其余七人就到石柜岙上的庙里过夜。他们来到庙里,发现这庙供奉的董仲舒老爷跟别处老爷不一样,只要有人把佛桌一动,老爷的双眼就会一转一转的,真像活人一样。有一人当即点上香烛,拿起签诗筒虔诚地求老爷保佑明天下雨,好让他们的藤秧能卖出去。结果,竟求得上上签。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真是这样的话,我一班人要买猪头来好好谢谢老爷呢!他们一边议论一边盼望,慢慢地都靠着墙壁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正要出门,天上果然下起雨来了。那七个人赶紧下山,把藤秧搬到集市上。因为这一天别家没有藤秧剪下来,整个集市上只有这么一摊。家家眼看天在下雨,正是种番薯藤秧的好时机,所以买的人特别多。这下,他们不仅卖完了藤秧,还比平时多卖了三倍的钱。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加相信庙里那个董仲舒老爷的灵验了。大家记得昨夜许的心愿,就买来了猪头等供物,到庙里谢起老爷来。待谢过老爷,吃过愿酒后,有人说,我们长屿没有这样的庙,要是选个地址也建一座,我们万一有事,就不要跑这么远的路来求菩萨了。还有人说,我们问一下老爷,是不是愿意到我们那边去。于是,又用求签的方法问老爷:“我们那边有个石梁纂,是个采石留下的古洞,冬暖夏凉,不知老爷是否愿去?”一道签诗摇出来,说是愿去。他们八个人都很高兴,当即商量,拿老爷的什么东西去呢?拿令箭去,还是拿衣帽去?其中有个人讲,现在天色已黑,无人上山,我们干脆把老爷整个请去吧。大家都说这办法好,马上七手八脚,脱的脱,卸的卸,拆的拆,再用箩筐把整个老爷搬到船里。趁着月色,快船不多时就撑到河头梁上岸,把老爷在石梁纂的废矿洞内供奉起来。

      因为这八个人请来了董仲舒老爷,所以后人都叫他们是八仙。据说这个菩萨还真是很灵验的,人们每年到开春时,都要来进香祈祷,求得今年有好运气。抢了来呢?于是张百万纠集家丁恶棍,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崇国寺,不由分说,对准老方丈一顿拳打脚踢,将宝斗抢走了。可是,说来也怪,宝斗到了张百万手里,就再也变不出谷子了。

      崇国寺附近的饥民因这次赈灾度过丁这个荒年。人们为了感谢寺里的老方丈,把崇国寺又叫做存谷寺。


  • 崇国寺为什么又叫存谷寺

      铁场有座崇国寺,当地的老百姓为什么又叫它存谷寺?

      有一年,台州六县都闹了灾荒,很多百姓饿死,尸骨遍野。五谷神看了这种惨状,很是不忍,急忙上天奏知玉皇大帝。玉帝当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五谷神到民间察访,把豪门富户家的谷物如数拿出,拯救一方黎民。

      五谷神下凡后,查得长屿有个财主叫张百万,家有谷米满仓。他拂尘一挥,当夜就把张家的谷物摄了个精光。五谷神又来到铁场崇国寺,看见寺里的和尚十分清苦,仅用糠菜充饥,而寺里的老方丈近来更是只喝几口清泉,以省下些口粮,施舍给饥民。五谷神见他们都是好心人,就决定把谷物存在崇国寺里。

      这一夜,五谷神托梦给老方丈,请他前来搬粮救民。老方丈一觉醒来,觉得很稀奇,待清晨到寺门前一看,果然有一座粮山。他立即去撞钟击鼓,唤醒众僧,叫大家快去拿箩筐来搬谷。老方丈年高体弱力不从心,只能提一个木斗去盛粮。但众僧来到山门前一看,哪有什么粮山,仅有一些谷子堆在青石板上。这其实是五谷神使的法术。他怕寺僧搬粮累坏身体,况且寺内又无粮仓可存这么多的谷子,所以将一座粮山化为一斗谷,让他们慢慢地去施舍赈灾。

      第二天,来了个老婆婆。老方丈见她白发苍苍,面色焦黄,就倒给她半斗谷。老婆婆千谢万谢,背走了谷子。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个面呈菜色的小姑娘。老方丈正准备把剩下的半斗谷全倒给她,低头一看,木斗里的谷子已经满了起来,恰恰又是一斗。老方丈连忙将谷子倒进了小姑娘的口袋。后来,不知来了多少人,木斗里的谷子总是倒了又满起,总也倒不完。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穷苦人家都来崇国寺领粮。为此,老方丈还派了两名和尚专门掌斗放粮。

      这消息传到张百万的耳朵里,他就叫长工和家里的人都扮成饥民去领粮。一斗一斗的谷子从寺里领走了,装了张百万家的半个谷仓。第二天,他照样又催手下的人去领粮,自己打开谷仓准备装谷子。他打开仓门一看,仓里连一粒谷子也没有了。张百万大喊大叫,叫管家打开所有的粮仓看看,谁知粮仓空空的,气得他当场昏倒在地。

      张百万醒过来后,管家献计说:一定是崇国寺的妖僧把粮食摄去了,听说方丈有一只宝斗,我们何不去抢了来呢?于是张百万纠集家丁恶棍,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崇国寺,不由分说,对准老方丈一顿拳打脚踢,将宝斗抢走了。可是,说来也怪,宝斗到了张百万手里,就再也变不出谷子了。

      崇国寺附近的饥民因这次赈灾度过丁这个荒年。人们为了感谢寺里的老方丈,把崇国寺又叫做存谷寺。


  • 天打岩

      从前,长屿镇塘岙里靠近小野山山脚处,住着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小两口男耕女织,经过几年辛勤劳动,居然积攒了一些钱,盖起了两间平房。夫妻和睦相处,日子过得不错。每年农闲时,男的去山上打柴。

      那天,他起得特别早,东方还未发白,就拿了柴刀、扁担、柴绳,借着星月微光,独自出门上山。但直到晌午还未见回来。妻子急了,就用猪油炒好一碗鸡蛋,连同烧熟了的米饭,盛在饭桶内,匆匆向丈夫经常打柴的山上走去。谁知东寻西找,踪迹全无。她接连大声喊叫,也听不到丈夫的回音。走到一块矗立的大岩石旁边,她忽然想起,她和丈夫一块儿上山打柴时经常在此小憩,又想起她当时只怕饿坏丈夫肚子,出门时忘记上锁,猪圈里一头毛猪也未喂饲,干脆把饭桶放在岩脚,待丈夫到此休息时进餐。这样一想,把饭桶放在岩石边,回家去了。

      到了红日下山时分,还是未见丈夫回来,妻子更加发急,慌忙叫起左邻右舍,备了灯笼,再上山寻找。一到大岩底下,只见丈夫僵卧草丛之中,口鼻流红,已‘经断气多时。妻子见状,扑到丈夫尸体上,嚎啕大哭,直到声嘶力竭。部分乡人也不觉凄然泪下,而大部分人都啧有烦言:那女子已怀有身孕,虽无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倒也满脸秀气,身材苗条,这次她丈夫死得突然,再看看饭桶里已无剩饭,那女子或许已有外遇,故意毒死丈夫。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竟传遍全乡。“十里之谎,隔壁乱讲”,妻子觉得冤屈难伸,无颜见人,只想跳水或上吊自杀。忽又想起,自和丈夫结婚以来,从未发生过红脸口角之事,恩恩爱爱直至今日,现在丈夫尚留下遗腹子,一死虽可了事,但对丈夫还有未尽责任。

      正在踌躇不决之时,忽然雷声大作,山上那块巨岩突被惊雷劈成两半,暴露出底脚一条长三尺宽五寸的大蜈蚣,已被惊雷击死。原来那蜈蚣闻到鸡蛋香气,偷吃了一半,留下毒涎。她丈夫不知,误食中毒而死。于是真相大白。那女子也克勤克俭,抚育遗孤成人.得到乡里人的尊敬。

      如今,分裂成两半的天打岩,仍然屹立在那里,如果拼合在一起,裂缝吻合,毫厘无差。旧事已成口碑,盛传民间。


  • 张元勋吃鳝

      中军都督府都督张元勋,原是个在新河带“呷呷兵”的养鸭人。

      一日,瘦骨伶仃的张元勋赶着一群鸭子到田墙,闲了又去抲黄鳝。忽然,他看见一个坟墩旁边有个乌塌塌的洞,便轻轻地插进鳝钩。只见洞里头蓦地一滚,一拉拉出了条五尺来长、手臂般粗的大黄鳝来。

      张元勋把黄鳝捉回家里,心想:听说黄鳝补身体,这么一条大黄鳝给鸭吃了,太可惜,还不如杀了给自己享用!他一手提刀,一手抲鳝,“啪啦”一声把黄鳝斫为两段。这时,那群不识相的鸭争着“呷呷”地叫,都想吃黄鳝。张元勋叫了声“不要吵”,随手砍落鳝头,用力一抛,甩出去几丈远。不料这时蹿出一黄狗,一口叼起鳝头跑开了!

      那晚,张元勋吃了大黄鳝的肉后,只觉得浑身发热发痒。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哎哟,自己浑身上下都变了样:手脚胖得如车槌,身体长得如门杠高,只是脑袋还是那么小,就像是个蜡烛头。再看那条吃了鳝头的黄狗,身体还是那样瘦小,可脑袋已大得如公牛。张元勋对着自己那不相称的身躯发了愁,想再去钓条黄鳝来吃它的头。于是就再去田墙找那鳝洞。可是哪里找得着?这时,忽然从坟墩那边传来几声细小的哭声,抬头一看,原来有一个身穿黄衫的老头坐在那里哭,他一见张元勋就吓得发抖。张元勋说:“老倌,你勿唬,我不来害你,你有什么难处尽管说,我有的是力气来帮忙!”那老头见张元勋讲话诚恳,便含着泪道:“老妻命薄,碰着东瀛;“快吃狗头,去做将军!”说毕一阵风,那老头就不见了!

      张元勋听罢恍然大悟,赶紧跑回家里关门打狗,砍下那颗血淋淋的狗头烹灰煮酒吃。隔了一宿,张元勋的那个脑袋也果然发了胀,身体上下相称,魁梧极了,走到后门翻捣臼,一只手拔一个。从此张元勋变得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后来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战功。


  • 谢年打炮仗

      太平有句老话:“谢年打炮仗,雄鸡头过世相④。”谢年打炮仗是上代传来的习惯。谢年要打三铳炮仗,不过,这三铳炮仗不管打得响还是打不响,都能够图个吉利。

      有两位老人谢年。拜过天地菩萨后,老倌人点起第一铳炮仗甩了出去。只听得炮仗芯“嗤”一声,再也听不到什么声响。老倌人呆了,谢年打不响炮仗,这是触霉头的事。老太忙说:“老倌人,多少顺当,不做声响又是一年。”

      老倌人听了老太的吉利话觉得有道理,就点起第二铳炮仗。第二铳炮仗在地上“刷,刷,刷!”一下子就刷完了,又响不起来。老倌人心里又是一格腾。老太见老倌人神色不对,忙说:“老倌人,顺顺当当,一刷又是一年。”

      老倌人笑了,他把第三铳炮仗甩出去,听得一声“嘭!”第二声“啪”却没有了。老太不等老倌人面上露出晦气的神态,赶忙说:“老倌人,这一年我们家里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还不快来谢天谢地!


  • 正月十五间间亮

      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夜,戚继光打退了倭寇。为了消灭残余倭寇,戚将军叫万民百姓每户点起灯来寻一寻,看看有没有敌人躲在屋角落头里,并且还规定统一时间,不使一个倭寇逃脱。

      听到戚将军的命令,万民百姓立即响应。他们买来油烛,户户点,间间亮,每个角落都照得亮堂堂,大家一起来搜寻倭寇。这夜正是正月十五夜。后来,人们一到正月半这天夜里,大家就照样点起灯烛来。这就是正月半之夜点灯间间亮的来历。


  • 三十夜打关门铳

      十二月三十夜要打关门铳,有人讲这是赶五姓爷鬼,也有人讲是庆祝本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民百姓觉得高兴,打几铳炮仗欢度新年。其实这些讲法都不是,这夜打关门铳是赶倭寇。

      明朝时,台州六县到处受到倭寇骚扰,害得万民百姓不得安生。这时候,有一位大将叫放几铳炮仗,再关门去睡觉。

      十二月三十夜黄昏,一团漆黑,倭寇又来骚扰。这时,炮仗突然响起,这边响,那边响,户户都响,接着遍地杀声喧天。倭寇听到这炮仗声和杀声,以为是军民联合攻打他们,个个吓得不得了,赶快逃走。

      这样一来,十二月三十夜打关门铳的习俗就流传到今天。


  • 张东瀛御宴赋诗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倭寇登陆后肆意抢劫,弄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新河有个出身贫苦家庭的人,名叫张东瀛,他的父亲就是在抗倭斗争中牺牲的。东瀛得知这噩耗,悲痛地说:“父亲既已为国捐躯,做儿子的就要继承遗志,杀尽倭寇,然后再回家种田。”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正率部进驻新河,他立即投身戚家军,还要求充当先锋杀贼。戚继光看他生得身材魁梧,浑身是劲,就派他做一个前部小军官。东瀛牢记国难家仇,每次作战总是一马当先,加之他在家练过拳脚枪棒,人又机灵,在大小百余次战斗中屡建奇功,归后官封都督。

      有一次皇帝宴请大臣,张东瀛也被邀参加。当时有些文官见他是个武将,极为歧视,只因为赴宴名单是皇帝钦定的,只好勉强与他应酬。东瀛看在眼里,闷在心中,有气无处发。这时,皇帝令每一位参加御宴的大臣各作一诗进呈御览。那些文官见机会来了,为了奚落东瀛,便假献殷勤,请他先作。谁知东瀛虽久列戎行,在带兵余暇也看些诗词自娱,明知对方有意揶揄自己,早想拿点脸色给他们看看。在几番假意谦让之后,挥笔立就。文官们凑上一看,惊得瞠目结舌。那首诗是:

            幼习干戈未下帷,今朝御宴苦拈髭。

            江南风景人同乐,冀北烟尘我独悲。

            断带接缰牵战马,擘衣抽线补旌旗。

            貔貅百万临城日,可要诸公一首诗。

      从此,重文轻武的大臣,再也不敢轻视武将,对东瀛更是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