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学

      李学,字习之,号秋江,今新河长屿人。明正德年间任高邮训导,著有《燕石录》

  • 李璲

      李璲,字崇信,号见一,今新河长屿人。明景泰元年(1450)进士。初任和曲知州,升刑部郎,后出任肇庆知府。

  • 李匡

      李匡(1400~1465),字存翼,长屿人.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授太常博士。正统三年(1438),任江西按察御史。时首辅杨士奇庇纵恶子杨稷横行乡里,犯法杀人,李匡微服出访,收集百余件铁证,于正统五年,将杨稷逮入京,廷议处死。不久,李匡升四川按察副使,平反数十件冤狱。受命招抚、镇压播州(今遵义)苗族起义,连续作战15次均获胜。景泰元年(1450),因军功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叙州少数民族起事,波及9个县城,李匡带兵讨伐,招募民丁9000多人,教练操习,与明军合编,号令严明,次年平定叙州。此时,播州又告警讯,李匡孤军深入,被围困在草塘5日,坚守营寨,偃旗息鼓,养精蓄锐,一战而捷。


      景泰三年,李匡反对朝廷将《周易》、《尚书》、《方舆胜览》、《成都记》等赠吐蕃等少数民族。回京后与辅臣江渊不合被罢官。天顺六年(1462),北境宣府告急,兵部尚书马昂奏保,李匡复职,巡抚宣府,增修寨堡,收复被游牧民族所占城池,边境安宁。天顺八年,以疾致仕。次年卒于家,终年66岁。


  • 戴昺

      戴昺,字景明,号东野,戴复古从孙。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曾任赣州法曹参军。有《东野农歌集》5卷传世。

  • 戴复古

      戴复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 张元勋

      张元勋(明朝将领)(1533年―1590年),字世臣,号东瀛,是太平县长屿 (今温岭市新河镇)人。明朝抗倭名将,多次率兵击退倭寇。百姓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特建张公庙来祭拜。墓在长屿镇小屿山东麓,尚存。


      张元勋自幼爱好武艺,体魄健壮。15岁的时候考中秀才。16岁时,倭寇侵犯台州,张元勋的父亲张恺散巨资聚集很多人保卫家乡,最后阵亡了。张元勋因此立誓杀数以万计的贼寇来报杀父之仇。


      17岁袭世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勇武有谋略。从戚继光征倭,转战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破敌横屿,突围漳浦,歼倭安德、兴化、仙游、福安,以战功进千户,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改福建南路参将。


      明隆庆元年(1567年),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战皆败。元勋主动请战,六次交锋,获全胜,沉敌舰300余艘,擢副总兵。五年署都督佥事,代行总兵官镇守广东。


      万历二年(1574年)冬,倭冠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发兵千里急行军,赶至儒峒设伏,亲率援兵为应,大败入侵之寇,擒杀八百余,以功授都督同知。五年,从总督凌云翼攻破罗旁瑶寨,晋升都督。


      元勋深虑官场倾轧,功成引退。居家10年,种竹养花,自号逍遥道人。墓在长屿镇小屿山东麓,尚存。


  • 戴敏

      戴敏,字敏才,号东皋子,南宋南塘(今新河镇)人。戴复古之父。平生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著有《东皋子集》。

  • 李毓

      李毓,字长民,号药所,今新河长屿人。博学善书,明洪武中三举不第。曾自叹:”白发三千丈,穷愁十万端。谁云李太白,心事酒中宽。“

  • 朱伯康

      朱伯康(1907—2005)经济学家。浙江温岭新河人,1931年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赴德国留学,获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经济系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曾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对财政金融理论和中国经济史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国家财政与金融制度》(1937年)、《经济学纲要》(1945)、《中国经济史纲》(与祝慈寿合著,1946)等。


      朱伯康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青年时代戎马生涯,而立之后潜心治学。1907年9月23日,他出生于浙江温岭新河镇。明代,此处为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主战场之一。生长在如斯环境下的朱伯康,从小就心存爱国热忱,胸怀报国之志。中学时期,他积极投身大革命运动,20岁时入南京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学习,后任第十师三十团第三营指导员。不久,因不满军阀内战而离开军队,重返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毕业后至北大当助教。1930年,他参加王锡礼主编的《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发表了《中国社会之分析》,打响了“论战”第一枪;1931年还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现代中国经济的剖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朱伯康因宣传抗日,被特务盯上,遂投笔从戎,南下投奔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他被任命为总指挥部少校参谋,负责战时通讯,接待《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报的记者,辅助少将高级参谋华振中编写战报。有一次,总部派华振中送一份机密文件到苏州后方,朱伯康随行。他们乘快艇行驶到淀山湖时,遭土匪打劫。得知他们是十九路军的人时,土匪说:“我们对打日本鬼子的十九路军敬佩得很,文书、杂物和手枪都还给你们,你们走吧!”


      当时,对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各报及其他中外报刊所载消息和评论多不一致,为了给后人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朱伯康和华振中受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将军和蔡廷楷将军之命,撰写《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炮弹几次落在他们身边,子弹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但他们仍坚持战地采访。1932年10月,这部凝聚着抗战将士鲜血的书完成了初稿,蔡廷楷为该书题写书名,陈铭枢(时任京沪卫戍总司令)、蒋光鼐为该书作序。全书60多万字,包含十九路军史略、国民义勇军之奋起及其参战之经过、国内外对十九路军作战的舆论等丰富内容,并附多幅战争照片。次年4月,该书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很受读者欢迎,连印4版,成为日后研究十九路军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重要史料。1993年,上海书店将该书编入《民国丛书》影印出版,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淞沪会战”后,朱伯康被任命为七十八师中校秘书、秘书主任,旋任师政治部主任,亲历1933年的福建事变。失败后,他逃往香港,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资助下,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他第一部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史论著《中国国家财政与财政制度》,此书被列入法兰克福经济科学研究丛书。


      1937年,朱伯康学成回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我校执教,开设过经济学原理、财政学、中国经济史等课程,并发表了《经济学纲要》、《经济建设论》、《中国经济史纲》等专著和大量论文。


      解放后,朱伯康担任我校经济系第一任系主任。1951年加入民盟,是第二至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退休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120万字的巨著《中国经济通史》上,将自己积累的资料和教学科研心得集于一书,并在年近百岁之际,指导学生将该书扩写成150余万字的《中国经济史》,向复旦百年校庆献礼。遗憾的是,该书出版前夕,朱教授不幸逝世,未能亲眼目睹该书出版。


      朱伯康教授是中国经济史学的开创者和学术泰斗之一,其学术风格注重理论、实事求是及宏观大气,强调论从史出,他的经济大史观影响了他的诸多学生。


      2005年7月25日凌晨1:20,一位98岁的老人在华东医院停止了呼吸。“一·二八”淞沪抗战又少了一位见证者,中国经济史学界又陨落了一颗巨星,学生们又失去了一位好导师。他,就是我校经济学院教授朱伯康。


  • 吴慎因

      吴慎因(1905~1987),谱名宏高,字国璋,笔名慎因。原籍浙江省黄岩县新桥乡人,幼随祖父迁居新河镇。16岁操祖业,经营吴大成染店。晚年总结旧法印染技术之要诀,撰《染经》一文,计2万余字。


  • 李梅斋

      李梅斋,1917年生,法名雪童,新河长屿人。著有《幽溪吟草》。

  • 陈琴朋

      (1908—1943),字恒熙,新河长屿村人。曾与毛莘、朱伯康、徐行、赵寿珍出诗集《五瓣》。著有《寒翠轩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