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屿硐天的开发历程

长屿硐天,其地质构造独特,硐群规模宏大,开采方式独特,硐天风光独特,文化景观独特,集自然景观、采石文化、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生态科技之大成,构成了独特的“硐天文化”,其内涵是充分显示人对自然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顽强奋斗的社会人文精神的特殊“石文化”。“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是一个延续1500多年历史的石头传奇。现在,由此推演一幕幕石文化活动,让人感受石文化内涵之美,品读人文和谐之韵,石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石矿山的保护

旧时,采石后遗留的一些峭崖岩硐被瑶草桃花、寺院道庵所美化,成为文艺、宗教活动的载体。长屿硐天的开发利用凝聚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智慧创造和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继承这种传统,今天,人们在重点保护现存采石遗址与其文化的同时,着力于长屿硐天矿山环境的治理与美化,更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使之倾其所用、造福世人。

长屿采石千余年来,排岩(土)对覆盖在矿床上的土壤、植被、碎石及其它覆盖物进行清除,破坏了场地原先的均质性物质层,使完整的生态基底破碎。采石活动除开采外,还需要增建大量的附属设施与建筑,如废石料堆场、排土场、蓄水池、运输道路、二次加工厂房等,原本均质的景观变得破碎化, 人为造成了景观异质性增强。现在,在改造基于地质稳定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大原则下,注重石矿山的保护,采取与地貌相融合的整治开发。用山而不毁山,将开山、护山、游山结合,并对原生植物加以保育复原,运用现地石材,创造有长屿特色的地景艺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创造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风景名胜的发展模式。 对于大多数硐体硐窟而言,还是应该着力于保持保护其原貌,不随意大兴土木、乱搭乱建、或者设计过多的游览设施、开展不适宜的旅游项目。风景区内,叫停老式、落后、无章无序的石矿开采,取缔私下的偸采石料活动。废石的再利用,化废为宝,运往机械碎石工场,用作混凝土原料。拆迁大量的古墓,复绿有碍观瞻的荒地,复绿原废石堆积场地,复绿山坡杂地,美化长屿景观环境。保护和清理遗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石矿山内的石文化遗迹。录制矿工号子,采集石民间传说故事,整理采石工艺资料,保护石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实施可持续发展

长屿硐天为一斧一凿开出来的自然文化景观,系统完整地记录了采石历史和石文化的传承,由此形成一处包含采石、用石、赏石三位一体的,富涵古今石文化精髓的岩硐型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是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石文化旅游景区的宣传,增进了人们对石文化的了解,扩大了石文化的影响范围,为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旅游开发的介入,实现经济与石文化的互动,强化了人类对石文化的影响,为石文化注入了时代因子,促进了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长屿硐天从一开始就将其旅游开发牢牢地定位于石文化,使石文化成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和灵魂所在。2007年12月1日,温岭方山——长屿硐天在中国建设部主办的“中国风景名胜区网络评选”活动中荣获了“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的称号,称其获奖理由为:“方山一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是人类追求文明,创造家园的历史见证。自南北朝以来连续一千五百多年开采石板,在长屿形成了28个硐群,1314个硐窟,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开凿硐穴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特征表现为硐套硐、硐连硐、硐叠硐,硐中水、硐中天、硐中画,具有突出的石硐构造欣赏价值,和人工无意巧夺天工的美学价值。”

基于其独树一帜的石文化特色,举办一次次的“石文化旅游节”,建成国内首座硐穴石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首届岩硐音乐会”及“莱茵河之声.长屿硐天岩硐音乐会,德国交响管乐专场”,获得了“中国最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使方山一长屿硐天在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独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