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如酒,醉了在硐里

我去国近20年,久居海外,每年工作之余,都会选择一两个国家远游,不知不觉跑了40几个国家和地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散心情,是我旅游的心境指南。可是这些年来,对祖国山水的亲近却缺少机缘。

秋天到了,该出去走走,去哪里?天伦兄跟我说,去温岭,那可是个好地方。

温岭,在哪里?去之前,竟浑然不知。是我孤陋寡闻,还是中国有趣的地方太多?

英俊潇洒的温岭旅游局吕局长告诉我,今年7月,余秋雨夫妇来这里时,也表示以前并不知道温岭,于是,我对自己的寡闻似乎减少了一份愧疚。

其实,也不是全然不知,2000年时,媒体大肆宣传世纪之初的第一阳光照到中国大陆的石塘,石塘两个字在头脑里印象还蛮深,可就是没把它和温岭挂起钩来。

我是浙江人,其实温岭就在浙江东南靠海处,离我的故乡慈谿不过一两百公里距离。

到了温岭,你才知道,什么样的阳光叫吉祥,叫幸运,叫神秘;到了温岭,你才知道石头的千姿百态,石硐的精妙绝伦;到了温岭,你才深深体会到温岭人的风采,他们有着石的硬气、水的灵气和海的大气。所以,这次秋游,正如上海市旅游局王局长乃粒所言,是用心在旅游:眼睛看景色,心灵在感……

一、

南宋诗人戴复古诗曰:天台山与雁山邻,只隔中间一片云,温岭就在这一片云的下方。

温岭古称太平,在今天温岭太平街道的五龙山上,有一块奇异巨石,远远望去犹如一位云鬓高洁、凝神端坐的贵妇人,人们给这块奇石取名石夫人。宋朝诗人詹会龙有石夫人一诗:

          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

          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

          雪为腻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

          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我想,当年照在石夫人身上的一轮明月,不就是今晚照着我们的那轮明月吗?千百年来,美丽的石夫人一直在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当晚,温岭的月亮似乎特别圆(其实还没到月半),从帝豪歌厅出来已是(删掉)子夜时分,月光如水银一般,静静地泻在田间饱满的稻穗和一排排舒展在架的葡萄叶上。海风吹过发际,带来一股隐隐的咸腥味。在车上透过窗子仰望云际白莲般的月亮,却不想起白天去的曙光园,那矗立在园中心,由两支相对的碑柱组成的千年曙光碑。热情女导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上个世纪末,天文学家测量出,位于东纬121°36′,北纬28°15′的石塘镇,是中国大陆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的首照地。

200011日凌晨646分,当100名壮实的渔民用100只海螺吹响号角时,一缕金色阳光照在了石塘镇的土地上。这一天石塘人开怀大笑,这一天温岭人民无比骄傲。石塘镇从此声名鹊起。月光是值得用诗词来描绘的,而今天的阳光更值得用歌声和笑声来礼赞,因为这是新世纪第一缕阳光。

上午是吕局长陪着我们参观曙光碑的,在碑前我们一起照相,这是值得留影的一刻。可惜,9点多的秋阳于偏东方的上空斜照,在碑前拍照正好背着阳光,我们选了一个侧斜的角度才拍到了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

阳光留在了照片里,而月光正照在头上,温岭的阳光让人永生难忘,而温岭的月光却让人感受到温暖、温馨和温情,这是因为温岭人的缘故,谁叫这个地方起了那么好听的名字:温岭。

望着明月,我又想起傍晚时分游览石塘小镇的情景。当我跟着导游的脚步,踩踏上小镇的石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片高低相间、错落有致的石头城,刹那间,你仿佛不是在浙江,而是置身于欧洲中世纪遗留的城堡。那一年去西班牙,马德里郊区生产瓷器的小城,就是这个模样。在我眼里,石塘比它们更美丽,所以有人称它为画中镇。有人说,如果从山顶上往下眺望,处处是屋咬山、山抱屋的奇景,这一咬一抱,把石塘的石屋特色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不时与当地的阿婆阿嫂和稚气未脱的小孩擦肩而过,从他们平和安祥的脸上,你会感受到渔村的丰衣足食和山水养育的温润。据说这里的古镇风貌吸引了许多画家来此写生绘画。1984年,吴冠中先生两次来到这里,住在简陋的小旅馆里,连着画了11天。20年后,他在石塘写生创作的《渔港》在艺术拍卖会上,以1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

夕阳把每个人的身影拉得斜斜长长的,看着这石屋、石墙、石窗、石板路,品味着温岭人千年以来和石头的不解之缘,想象着温岭祖先那艰苦卓绝的意志和聪明智慧,你不由得不相信这样一句话:石头造就了景观,景观催生了文明,文明滋养了温岭人。

车子在夜色中急急行驶着,月亮却和我们捉起了迷藏,躲进了一堆云海之中,今晚我的心如月色那么澄明,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满足。

二、

    云山苍苍,海水茫茫,浪涛涌来,击石有声,这就是温岭的地理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天之造化,地之雄奇,成了温岭这一片热土的灵魂。

    第二天,我们去了方山。你站在方山面前,立时会感到一种莫大震撼。记得这种震撼,只在当年第一次见到柬埔寨吴哥窟时有过。用方正恢宏,壁立如城来形容方山的磅薄气势是再恰当不过了,怪不得当地的文化名人谢说:方岩之山高高极天。还有一首写方岩的诗,更是把方山写得富有仙家灵气,值得一读。诗曰:方岩胜处是仙家,时有轻云薄雾遮,我欲去时君共去,溯流而上看山花了方山,必须要去的地方当是长屿硐天,它是温岭的精髓所在。

    地处温黄平原之南隅的长屿硐天,是温岭的一大奇观。

    硐者,据词典解释为山洞、窑洞或矿坑。温岭的长屿硐天则是千百年来开采石板的工人一斧一凿地开出来的,历经1500年,共凿出28个硐群,1314个硐窟。

    我看石硐时,有两个感觉,一是石硐不言,气静神闲,二是虽是人工,却似天成。这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确乎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它应了一句成语,叫别有洞天

    临走的晚,温岭分管旅游的市委常委,在饭桌上兴致勃勃对我说,温岭的旅游,应该有个口号,用温岭阳光,别有洞天你看如何?一听之下,拍案叫绝,这句话实在非常确切、概括,一下子抓住了温岭景色的两大特点:阳光和硐天。坐在对面的吕局长朝我神秘地笑了一下,我猜,那一定有他的一份思考。

长屿硐天是令人神往的,只有去看了才能认识石洞的神奇之处,有孤硐、双连硐,还有多硐相连的硐群,硐套硐、硐叠硐,硐硐生奇,曲折回环。有的高低错落成楼阁,有的削壁切成长廊样,有的穿岩透空成天窗,有的硐壁渗水织彩,形成奇妙壁画。听说,秋雨夫人马兰当时见了硕大无比的天然壁画兴奋得叫了起来,并用相机拍下壁画的形状,说回去后要做一件长裙,裙上就用这个神奇的图案。

    在石硐中会感到一阵阵清凉的气息,那是硐中积水成潭的水汽造成的,滴水发出清脆的叮咚之声,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了。听着这叮咚水声,耳边似乎又响起古时能工巧匠们劈山采石的锵锵锤声,锤声似乎穿越长长历史隧道,传到今人耳中,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锵锵锤声证明温岭先民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在温岭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石破天惊的奇迹,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石文化丰富遗产。

    震撼人心的千古景观加上悠久的人文历史,长屿硐天也得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关人士的认可,在19984月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获1998年度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佳项目奖,与方山一起位列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逐渐成为石文化的研究、旅游热点。

    秋阳的光影从硐壁的天窗里倾泻下来,让硐里幽暗的光亮中透出了乳白色金黄色的光柱,跟随着红男绿女们在硐里漫游,不知走到了哪个洞,忽然发现在洞壁上,刻着两个大大的红字:醉了。同伴中不知谁喊了一声醉了醉了!

秋阳如酒,被初秋温柔的阳光照了一个下午的我,似乎真的是醉了。这时,忽然记起欧阳修写下的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心中竟模仿着它的开头不觉轻轻吟诵起来:环岭皆石也,其南隅长屿,硐天尤…… 

地一声,有人用小石子扔进清清凉凉的水池之中,溅起的水花如白开在池中,多好看啊。可那刻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生怕溅起的水花会溅醒我已醉的心。